舰队阵型的合理配置是战斗胜负的关键因素之一。核心原则在于根据舰船的功能定位和移动速度构建互补体系,前排需以高护甲或闪避属性的舰船为主,如ST59或艾奥级,用于吸收伤害并保护中后排;中排应配置持续火力输出的巡洋舰或驱逐舰,如永恒风暴级或卡利斯托级;后排则部署支援型或高爆发单位,如载机母舰或维修舰。舰队整体移动速度由最慢的舰船决定,因此高速舰船编组时需避免混入龟速单位,以确保战术机动性。
舰船编组需遵循功能模块化原则,将抗伤、输出、支援等角色明确分工。主力接战舰队建议配置6艘以上前排单位,利用互相掩护机制分摊伤害,中后排优先选择对敌主力舰有克制效果的火力单元。输出型舰队则应侧重高攻高速特性,通过侧翼包夹无视敌方前排直接打击脆弱目标,此类编组需确保移动速度不低于800,并避免与敌方主力正面冲突。增援指令的应用需谨慎,战巡或航母等高人口单位建议通过增援加入战场,以免影响基础编队的机动性。
小行星稀疏区仅允许护卫舰和驱逐舰进入,需强化闪避属性并搭配防空单元;高能辐射区限定巡洋舰以上舰船,则需侧重护盾抗性和远程火力。动态调整能力同样重要,当战损超过20%或火力下降30%时,应及时启动撤退程序或切换备用武器系统,这些都需要在预设编组时预留战术弹性空间。
实战中需注意舰船武器的攻击序列机制。若敌方主力为斗牛级等针对护卫舰的舰船,可减少驱逐舰比例并增加装甲型护卫舰进行反制;对抗航母编队时则需编入防空型战舰如光锥级。攻城作战需单独组建高速拆家队,以诺玛M470和云海级为核心,配合高机动护卫舰快速拆除敌方设施。维修舰在后期效果有限,建议仅在PVE或低强度战斗中编入。
最终成型的舰队应具备环境适应性和战术可变性,通过蓝图研究逐步优化舰船属性,并在战斗中观察战报数据持续微调。没有绝对完美的固定阵型,只有根据战场态势、敌我配置和战略目标不断演进的动态解决方案,这才是星际战争中舰队指挥的艺术所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