驻守阵地的核心在于合理利用地形优势和兵种克制关系。选择驻守位置时需优先考虑资源密集区域或战略要冲,例如关卡、码头等交通枢纽。驻守范围通常覆盖本格及相邻六格土地,主城驻守则可保护整个城池的11格范围。驻守不仅能阻断敌军行进路线,还能通过被动交战消耗敌方兵力,同时为友军提供防御缓冲。士气恢复是驻守的重要附加价值,每分钟可恢复0.5点士气,而移动会持续消耗士气,因此驻守是维持部队战斗力的有效手段。
驻守部队的兵种搭配需注重克制链与战法协同。骑兵适合快速支援,盾兵能有效抵御弓兵攻击,而弓兵在驻守时可触发齐射效果。避免单一兵种集中驻守,防止被针对性突破。武将体力在驻守期间不会消耗,反而每3分钟恢复1点,因此长期驻守是保存实力的策略之一。需注意,驻守交战顺序遵循后到先战规则,最后抵达的驻守部队会优先与敌军交战,这一机制可用于调整防御优先级。
箭塔与拒马应分层布置,箭塔攻击范围为周围1格,需将其置于拒马后方以延长敌军突破时间。营帐作为征兵节点,应建在驻守阵地后方以减少被偷袭风险。城墙等级直接影响城防军强度,5级以上城墙可激活城防军功能,防止敌方低兵力偷袭。闭城功能可提供临时免战保护,但需提前2.5小时准备,合理规划闭城时机能避免关键阶段被集火。
通过战报分析敌方进攻偏好,及时更换被克制的驻守队伍。利用斯巴达小队(低兵力侦查队)探查敌军动向,提前在行军路径上拦截。遭遇大规模进攻时,可撤回非核心队伍集中防御,或通过迁城转移阵地。同盟协作能扩大驻守覆盖范围,成员间共享视野与驻守兵力可形成区域联防。驻守并非孤立行为,需与行军、攻城等战术配合,形成攻防一体化的战略体系。
粮食与预备兵需保持充足储备,避免因长期驻守导致征兵中断。铜币用于刷新军势商店补给,石料则优先升级城墙与防御建筑。侠客军需通过掠夺补充资源,而正规军应利用屯田与资源地保障产出。驻守阵地的强度最终取决于资源循环效率,过度扩张防御范围可能导致资源链断裂。